微信朋友圈广告开户,没人发朋友圈了吗?但75%的中国人每天却在偷偷刷

最近,微信官方抛出一个熟悉的问题“

”,随即引来热烈的讨论。

有点反直觉的是,如今每天仍有7.8亿人进入朋友圈,1.2亿人发帖。(根据微信公开信息)

这与我们去年的调研结论几乎一致:

耗时两个月,我们为你破解了微信不想说的商业数据

朋友圈的日均渗透率接近75%,仍是微信中除聊天和支付外使用频率最高的功能。

在我们调研的2000名用户中,43%的人比去年更常刷朋友圈,三分之一的人发帖频率增加。

社交行为的重心,从“表达”转向了“观察”。
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转变?

1.用户对隐私和表达边界的敏感度提升。63.9%的受访者设置了“三天可见”,更多人使用分组可见、私密发布等功能。

2.朋友圈承担了更多的信息功能。即便不发,用户也通过“刷”获取社交线索、资讯和情绪价值,底层需求仍然稳固。

这种“安静的活跃”正在改变朋友圈的商业价值结构。

81%的用户表示信任朋友圈广告,36%甚至“非常信任”,远高于其他社媒平台。

因为朋友圈广告的环境并非公域曝光,而是嵌入熟人网络。

73%的用户认为好友点赞或评论会增强他们对广告的兴趣。

这种基于社交关系的“隐性背书”,是其它平台难以复制的。

84%的用户在看过朋友圈广告后会采取进一步行动:搜索产品信息、访问品牌官网或进入小程序。

3~5成用户即使没有点击广告,也会主动搜索相关品牌。

从人群特征来看,朋友圈对高消费力人群更具影响力。

月收入3万元以上的人群中,有85%每天使用朋友圈,对广告的信任度最高,反感度最低。

对于奢侈品、汽车、商业服务等高客单价行业,朋友圈的触达效果明显优于其他社交媒体渠道。

从品牌视角看,这些数据带来三点启示:

一,朋友圈的“沉默”是一种误读。

用户并未流失,只是表达方式收敛。

品牌不应因表面活跃度下降而放弃朋友圈,而应重新理解它的“低频但高信任”特性。

二,内容供需出现了结构性空缺。

用户刷的时间在增加,但原创内容在减少,意味着高质量广告内容有更大被关注的机会。

这为品牌创造了“逆周期曝光”的机会。

三,朋友圈的价值在于长期心智沉淀,而非短期流量爆发。

在社交媒体进入“黑铁时代”的背景下,朋友圈的封闭结构反而更适合投放具备故事性、象征性和社交认同价值的内容。

微信官方问:“真的没人发朋友圈了吗?”

数据给出的答案很清楚——没人离开,只是变了方式。

因此品牌也需要改变思路。

云衔科技是一家专注于企业数字化广告营销解决方案的服务商。公司凭借深厚的行业经验和专业技术能力,致力于为企业客户提供全方位、更高效的数字化广告营销与运营服务。

发表回复